绿水法庭:促和离护成长,司法建议铺就复学路
在绿水人民法庭审判庭上,一起看似平常的离婚调解,一个令人揪心的现实逐渐揭开:调解桌旁父母争执的焦点之外,他们14岁的女儿向某某,已失学近一年。这起离婚纠纷的妥善解决,被赋予了双重使命——不仅要解开成年人的情感困局,更要为失学少女照亮重返课堂之路。
辍学阴影下的离婚调解
当原告向某与被告金某因感情破裂对簿公堂,双方在财产分割、子女抚养权归属上渐趋共识。然而,在核对婚生女向某某(14岁)的抚养细节时,一个模糊的表述引起了承办法官的警觉。经深入追问和核查,一个被忽略的事实浮出水面:向某某,这位本应在校园里的初二女生,自2024年6月起就已经离开了中学课堂。没有转学证明,没有休学申请,近一年时光流逝,她游离于义务教育体系之外,沉默地待在家中。
面对这意外发现的失学困境,绿水法庭迅速调整策略,确立了“解决离婚纠纷”与“保障未成年人受教育权”并重的双核心目标。承办法官深知,破碎的家庭关系是少女失学的深层背景,唯有先抚平家庭裂痕,才能为她的复学扫清障碍。
“双核心”破局,扫清复学障碍
法官运用“背靠背”倾听与“面对面”沟通相结合的方式。在分开的交谈中,耐心梳理双方对婚姻的怨怼、财产的计较、以及对未来抚养子女的种种忧虑,精准定位了“抚养权归属”、“抚养费标准”、“探望方式”等核心分歧点。在共同的调解桌前,法官则化身法律与亲情的桥梁,援引《民法典》婚姻家庭编,从“最有利于未成年人成长”的原则出发,清晰阐释抚养权归属的法律考量、抚养费计算的客观依据,以及漠视抚养义务可能带来的法律后果。话语间,法官引导这对即将分离的父母,尝试站在孩子的角度,去思考他们的未来。
优先打通家庭关隘,经过三轮充满耐心与技巧的调解,冰冷的对峙终于被打破。双方达成一致:和平分手,财产依法分割;女儿向某某由母亲金某某抚养,儿子由父亲向某抚养,各自承担所抚养子女的生活费。这份来之不易的协议,不仅为两个成年人划清了界限,更重要的是,为那个失学少女铺设了回归校园的第一块基石——家庭内部障碍被有效清除。
司法建议“开良方”,织密复学守护网
家庭的和解只是第一步。向某某为何辍学?辖区内是否还有类似被遗忘的孩子?绿水法院的目光,投向了更深层次的社会治理。带着查明的原因和深切的忧虑,法院于近日向绿水镇综治中心发出司法建议书。
建议由镇综治中心牵头,在辖区内开展辍学失学未成年人专项排查,针对向某某等失学少年的具体情况,量身定制切实可行的复学方案和关爱帮扶措施,确保他们“回得来、留得住、学得好”。加强对监护人履行法定职责的监督与指导,为未成年人筑牢家庭保护的堤坝。推动建立法院、综治中心、教育、公安、民政等部门的未成年人权益保护信息实时共享与高效协作机制,共同编织一张及时发现、快速响应、有效干预的保护网。
绿水法庭没有止步于裁判文书上的落槌定分,而是以敏锐的洞察力,捕捉到案件背后那个渴望知识的少女身影;以“双核心”的智慧,既解开了情感的乱麻,也撬动了复学的希望;更以一份沉甸甸的司法建议,将个案发现转化为推动社会治理的契机。这份刚刚送达综治中心的建议书,如同投入湖心的一颗石子,其激起的涟漪正推动着多部门合力守护未成年人受教育权的行动。绿水法庭将持续关注司法建议的落实情况,协同各方力量,助力失学少年早日重返校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