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凤三胡法庭:用心用情缔造美丽“枫”景线
湖北来凤法院三胡法庭:用心用情缔造美丽“枫”景线
(通讯员 孔彬彬 蒋鹏)小纠纷连着大民生。人民法庭是化解矛盾纠纷、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服务乡村振兴的司法“前哨”。近年来,湖北省来凤县法院三胡法庭充分发挥人民法庭职能作用,积极参与和服务“共同缔造”,以“枫桥式法庭”创建为抓手,大力弘扬新时代“枫桥经验”,走进百姓身边,开展便民服务,并致力于联合当地基层组织,推进诉源同治。通过设立法官工作室、巡回办案点、工作联络站,努力摸索更适合基层一线的多元解纷方式,将司法服务覆盖到乡镇、企业、村(社区),促进矛盾纠纷源头化解,维护辖区和谐稳定。今年以来,该庭共收案165件,收案量与去年同期相比下降12.9% ,诉源治理效果日渐明显。
搭建“移动式”诉服窗口,方便群众诉讼
“法官同志,我想到法庭提离婚诉讼,但我家离法庭的路程太远,我年纪大了又不会用手机操作,腿还有残疾,这可咋去立案嘛?”今年年初,三胡法庭干警在接听一群众电话立案咨询时了解到,一当事人想要起诉离婚,但因行动不便且居住地偏远,不能前往法庭立案。而离婚诉讼又是涉及人身关系,影响家庭和谐稳定,于是法庭干警便决定为其开启诉讼服务绿色通道,在与当事人联系约定好时间后,驱车两小时步行半小时,前往当事人家中进行上门立案服务,并迅速与双方开展调解工作。最终,一站式将该起离婚纠纷快速化解。事后,双方当事人均对法庭优质高效的诉讼服务表示感谢。
迈出去的是脚步,带回来的却是民心。一直以来,三胡法庭坚持司法为民理念,持续关注特殊群体司法需求,主动延伸司法服务触角,为高龄老人、身患重病卧床不起或没有固定生活来源的残疾人等群体提供预约上门诉讼服务。同时,积极开展网上诉服宣传引导,并利用“共享法庭”开展网上立案、电子送达、网络开庭、线上调解、巡回办案,让诉求表达更畅通,纠纷化解更高效,老百姓不出村就能体验到一站式、低成本、高效率的诉讼服务。
构建“联动式”调解机制,多元化解纠纷
如何整合多方资源,共同打造诉源治理高质量发展的新“枫”景?
“这次真是多亏了你们的调解,才让我们这起纠纷得以圆满解决,真的太谢谢你们了……”拿到法院出具的民事调解书,当事人唐女士对三胡法庭的办案人员接连感激道。
唐女士与唐先生系亲姐弟,2013年至2014年,唐先生向唐女士先后借款7万元用于建房,并以自己的小名出具借条两份。此后,唐先生一直未向唐女士归还该笔借款,唐女士多次讨要无果。2022年唐先生女儿结婚,便请唐女士帮忙记账收人情钱,唐女士收得人情钱3万元后,以唐先生未向自己归还借款为由,将该笔人情钱占为己有,未向唐先生归还。唐先生便以借条上签的是小名为由,否认两笔借款事实。
该起纠纷起诉至三胡法庭后,办案人员立即与唐先生所在村的联络站取得联系,联络员与唐先生的妻子、子女分别进行沟通,通过多方做工作,多次面对面沟通,唐先生认识到其行为的错误。最终在联络员和办案人员共同努力下,双方达成调解,顺利化解了该起矛盾纠纷。
“邻里纠纷、家庭矛盾,看似琐碎,却牵动着家庭的和谐与幸福,是不容忽视的民生大事。一纸判决容易,但要想真正实现案结事了人和,就得从根本上解决矛盾。”三胡法庭负责人说道。
图为三胡法庭与派出所、司法所等联合调处纠纷
三胡乡下辖15个村1个社区,三胡法庭根据辖区各村(社区)人口数量分布,激发基层自治“源动力”,构建以法庭干警、人民特邀调解员、熟知村情民意的村干部和老党员为主要群体的诉源矛盾化解联络站19个,汇集解纷联络员25个,并组织调解经验丰富的办案人员不定期对联络员开展专项业务培训,提升调解工作的规范化水平。同时,激活基层纠纷服务网格,引入行政调解力量入驻调解平台,对辖区内苗头性问题和涉诉矛盾隐患开展联合排查、联合研判、纠纷调处。此外,法庭干警深入田间地头、企业、案涉现场,调查了解,就地化解,努力实现纠纷止于萌芽、解于诉前。2022年以来,三胡法庭通过联合村、司法所、派出所、妇联等组织,以调解方式共同化解辖区纠纷80余件。2023年,三胡法庭案件调撤率达90%,同比上升10%。
坚持“精准式”需求导向,促进产业发展
三胡乡是“湖北杨梅第一乡”,1200年高龄古树、1.4万亩杨梅园、风景优美的杨梅古寨景区,让不少游客“闻梅”而至。由于今年的气候适宜,多阳少雨,三胡乡的杨梅迎来了大丰收,不仅产量高质量好,市场销售情况也不错。然而,这个时候的老袁却一点儿也高兴不起来。
2023年7月,老袁家的杨梅已经大面积成熟,也联系好了客户,装车后只等发货,但因拖欠货车司机小覃前期的运费,小覃临时要求老袁将前期的运费结清后才给发货运输。而老袁出现暂时性资金周转困难,无法马上结清运费,双方处于僵持状态。由于新鲜杨梅的保质期短,长时间堆积在货车上,极易出现发霉变质,造成杨梅整体价值灭失。老袁焦急万分,迅速来到园区的法官工作室,找法官帮忙协调解决。考虑到纠纷的特殊性,法庭联系到当事人后立即进行速裁快调。
“如果杨梅长期不运输,在你的货车上发霉腐烂,你们双方势必又会引发新的纠纷,说不定还会产生赔偿问题,这多耽误事啊……”
“之前小覃的运费也拖欠了这么久了,你也不能一直欠着啊,到底什么时候能给,得尽快想办法确定个时间,也要给小覃一个保障嘛……”
通过法庭干警的极力劝说和利弊分析,小覃最终同意马上发货,老袁随即也给小覃出具欠条,并约定十日内将欠付小覃的运费全部付清,小覃拿到欠条后,当天便将老袁家的杨梅全部发出。十日后,法庭干警对双方进行电话跟踪回访时得知,老袁拿到杨梅卖出的货款后,不足十日便将欠付的运费全部付清,一场矛盾就此消弭于无形。
图为三胡法庭在古杨梅树下调解矛盾纠纷
三胡法庭紧扣辖区支柱产业发展,积极主动提供便民化、快捷化诉讼服务,在杨梅园区设立法官工作站,并以纠纷咨询、现场调解、就地开庭等方式,实现“快调、快审、快结、快执”,全力护航乡村产业发展。今年以来,妥善化解相关纠纷12起。
开展“问需式”普法模式,浸润百姓生活
如何让普法宣传教育更加贴合服务对象的“胃口”?
“走进乡村,我们会发现,群众对于法律的认知确实存在偏差,多去跟他们讲一讲,与他们打成一片,不仅有利于群众自身问题的解决,而且也可以使群众的法律意识得到增强,更加可以发挥基层法庭“抓前端”“治未病”的职责。”最终,三胡法庭走出一套“问需式”普法新模式,群众想知道什么,就给他们讲什么。通过走到群众中去,了解群众对司法服务的需求,并进行分类汇总后,开展有针对性的普法宣传活动。
从集市到乡村,从企业到学校,到处穿梭着法庭干警忙碌的普法身影。三胡法庭通过走访、摆摊设点等方式,广泛向辖区群众征集普法清单。为提高企业风险防范意识,他们开展企业“大走访”活动,了解企业需求,向企业宣传优化营商环境方面的政策,并针对企业运行期间可能遇到的法律问题进行现场解答。针对农村易发多发的土地纠纷、婚姻家庭类纠纷、养老诈骗等矛盾,发放宣传手册,并尽可能使用百姓能听得懂的语言,开展“普法讲堂+巡回审判+以案释法”系列法治宣传活动。
一次次的普法宣传、释法明理,让老百姓对法律怀有信任,也让法律程序的正当性深入人心。
三胡法庭以创新诠释用心办案的坚守,以高效传递心系百姓的温暖,用心用情守护这片美丽的乡村,服务经济发展大局。未来,他们将继续发挥基层法庭前沿阵地作用,积极主动作为,为推动基层治理现代化交出“新时代枫桥经验”新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