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裁判文书有了温度
手机铃声骤然响起,电话那头政治部主任的声音急切:“快看看微信里我发的信息,怎么回事?马上写个书面情况说明发给我!”我的心猛然一紧。
慌忙点开微信,映入眼帘的竟是一份表扬工单——群众特意来电,感谢那两位下班后仍在调解纠纷的女同事。紧张霎时消散,心底暖流悄然弥漫。
思绪瞬间被拉回一周前那个忙碌的上午。一位远嫁他乡的女孩,带着家人和对方当事人匆匆踏进综治中心的司法确认室,额角还挂着汗珠。她攥着一份调解协议,焦急诉说:母亲因交通事故卧病在床,行动艰难;她返乡时间紧迫,但赔偿纠纷悬而未决。接过材料,我了解到他们已在专业人民调解中心达成赔偿协议,此来是为申请司法确认,赋予协议强制执行力。然而,女孩提供的材料严重不足,缺了委托手续和关键证据。
临近下班,我迅速列出需补充的材料清单,催促她抓紧联系准备;身旁的书记员小宋与我目光交汇,心领神会地接过现有材料,着手准备笔录。问话声、应答声、键盘敲击声交织回响,办公室奏起一支急管繁弦的乐章。
当女孩备齐材料匆匆赶回时,笔录已然完成,立案程序同步走完。“今天上午就能办结,放心吧。”我边核对材料边安抚她。女孩如释重负:“太感谢了!之前跑了好几天都没结果……耽误你们下班了。母亲的事今天再不处理完,就没人能替她奔走了。”不多时,一份还带着打印机温热的民事裁定书交到她手中。她搀扶家人离去的身影,如同微光投入记忆的深湖。
未曾想,一周后这束微光,竟借由政务服务便民热线反射回来,化作温暖的赞许。这份意外肯定,瞬间升华了那日伏案疾书的疲惫——原来,在刻板程序之外,我们不经意间付出的一点变通、一丝人情味,竟能将法条悄然转化为当事人手中实实在在的依靠。
法律条文字字千钧,有时亦需情意为它注入温度。正是这份“如我在诉”的设身处地,让司法的天平在严守程序正义时,也能称量人间的冷暖。每一次俯身倾听当事人的喘息,每一次在规则内为急难按下“加速键”,都非职责之外,而是法律天平上不可或缺的温情砝码。
我们手中的纸笔与法槌,当为这人间烟火俯首,当为那疲惫身影停留——当裁判文书有了温度,它才真正成为人心可依的凭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