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忘初心•永跟党走”回乡感悟
随着“两学一做”活动的开展,作为一名普通党员,我也回到家乡参加“不忘初心•永跟党走”的活动。5月25日,我和县国土资源局的老乡王作辉一道,从来凤出发,踏上回乡的路途。
我的家乡是大河镇大坟山村,距大河集镇4公里。从1990年参加工作后,我虽然在外乡工作,因父亲一直在老家生活,我基本上每个月都回一次家乡。2010年,年迈的父亲经常生病,我将其接到县城生活。此后,我回老家的日子少了,虽已年近五十,每次回家,家乡的父老(包括同宗的伯伯、叔叔及异姓的长辈)都还叫我的小名“五毛子”,让我倍感亲切。
这些年,家乡的变化巨大,乡亲们的生活水平有很大的改善,不少家庭过上了幸福生活。我走访了致富带头人杨于竹,从辈份上我得叫他叔,在他家的养猪场,我看到圈内的成百头肥猪即将出栏,他还开的有小超市,办有电话交费代办,移动车胎维修,经营兽医等,近收入在四十万元以上,夫妻俩年纯收入十多万元。我们称赞他时,他说,我这算么子,我们村张祥干家里修了两幢四层的洋房,还买了一辆四十多万的奥迪小汽车,那才叫小康。
我走访了村里的贫困户廖明友、向爱世,廖明友是残疾人,他的妻子、大女儿均系智障,小儿子才9岁;向爱世系散养五保老人,无妻无儿女。说实话,他们和我是一个生产组,虽然居住在一个组几十年了,我还是第一次到他们家里,了解到他们的困难,深为我原来的无知感到不安。但我欣喜地看到,在党和政府的各项富民政策帮助下,他们均已解决温饱问题,听村支书杨宗树的介绍,今年还要为廖明友家增加困难补助到6000元,为向爱世改建危房。我们一起扯了近一个小时的家常,并给他们递了小小的慰问金,走时,我鼓励他们,要不等、不靠,努力克服困难,利用党的“精准扶贫”的好政策,脱贫致富奔小康。
本想再体验一次劳动的滋味,在附近的几个叔叔家都未找到人,加上时间已晚,同行的王作辉还要去恩施赶火车,无奈,只能依依不舍地离开了老家。人虽离开,但老家已扎根心底,平时在梦中全是老家的影子。我从一个农民的儿子成为一名法官,离不开老家的父老对我的支持,离不开党的培养,我明白这也正是州委王书记要求开展“不忘初心、永跟党走”的活动的初衷,即“挂念家乡,不忘初心;长念党恩,永跟党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