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无法言说的诉讼 他们的声音被“听见”

来源: 来凤法院 时间:2025-11-28 16:28:03

有些人的世界寂静无声,有些人天生智力受损、行为受限——他们是社会中的极少数,却往往面临比常人更复杂的困境。当表达成为奢望,当沟通筑起高墙,司法如何为他们点亮一盏灯?

 

近日,来凤县人民法院成功调解了一起特殊的离婚案件。案件的特殊性在于,双方当事人均为残疾人——原告阳琴(化名)系言语残疾人,被告李强(化名)系智障残疾人。这个案件向承办法官提出了一个全新的课题:当“说出来”成为最难的事,司法该如何“听见”他们的声音?

 

2019125日,经人介绍相识的阳琴和李强在来凤县民政局办理了结婚登记。两人都因身体残疾而难觅伴侣,这本该是一段相互扶持的姻缘。然而婚后,由于阳琴无法用语言沟通,李强生活基本不能自理,两人始终未能建立起真正的夫妻感情。最终,阳琴向法院提起离婚诉讼。

 

按照常规程序,此类案件需先进行民事行为能力鉴定。但承办法官在阅卷后意识到,鉴定不仅会延长纠纷解决时间,还会给本就困难的家庭带来额外经济负担。经过慎重考量,并征得当事人同意后,法院决定启动快速解纷机制——将庭审“搬”到当事人家中,并邀请手语老师全程参与调解。

 

1021日,承办法官带着书记员和手语老师来到李强家中。调解现场,李强只顾低头吃东西,对调解过程毫无反应;阳琴与李强的母亲相对而坐,气氛压抑得几乎凝固。

 

为打破僵局,承办法官特意放缓语速,通过手语老师的专业翻译,确保阳琴的每一个诉求都能被准确传达。为了让阳琴充分表达,法官耐心地请她将每个手语动作重复两遍。指尖起舞间,那些被沉默禁锢的心声终于找到了出口。

 

尽管法官试图挽回这段婚姻,但双方感情确已破裂。经过三个小时耐心细致的调解,阳琴与李强的母亲长久的心结终于被解开。最终,双方达成离婚协议,李强的母亲表示愿意继续照顾儿子。

 

“谢谢法官!你们办事效率真高!为你们充满温情的调解点赞!”李强的母亲握着法官的手激动地说。调解小组离开时,阳琴用手语比划着“谢谢”,那一刻,不需要翻译,所有人都读懂了这份无声的感激。

 

“残疾人作为弱势群体,需要全社会的关心和帮助,更需要法律的特别保护。”承办法官在回程路上深有感触地说,“法官的职责不仅在于裁判是非,更在于打通诉讼服务的‘最后一公里’,让每一位当事人,无论身体条件如何,都能平等地站在法律面前,感受到司法的公正与温度。”

 

这起案件的成功调解,不仅是家事审判改革中“调解优先”原则的生动实践,更是人民法院践行“司法为民”宗旨的缩影。当司法照进弱势群体的无声世界,那指尖流转的,不仅是法律的公正,更是人性的温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