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 提升法官职业认同度

来源: 恩施州人民法院网 时间:2012-08-04 19:39:00

   访谈对象 广东省东莞市第一人民法院院长 陈 斯

 对话背景

 2011年1月,广东省东莞市第一人民法院首次在市直机关内举办2010年度“闪亮天平、奉献人生”颁奖典礼;2012年1月,该院又举办了2011年度“起点·成长·跨越”颁奖盛典。连续两年举办年度颁奖典礼,用播出获奖法官先进事迹、盛装走红地毯、发表获奖感言的形式来表彰先进,向工作在一线的法官致敬。这完全改变了传统的表彰形式,使法官这个职业承载了新的价值内涵。

 职业认同有待提升

 法周刊:东莞第一法院为何每年都要举行颁奖典礼?

 陈斯:当前,法官队伍建设最突出的问题是法官的集体认同感、个人认同感和职业认同感不足,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少数法官开始厌烦法院工作,想调离法院。这是法院系统的普遍现象。

 二是法官不能找到自身价值。法院案多人少,法官长期伏案工作,如不停旋转的陀螺、流水线上的工匠,感到枯燥疲惫,找不到自我存在的价值。

 三是法官的集体认同感相对不足。当前,法官解决纠纷可资利用的社会资源相对有限,法院对个别法官来说,正在失去吸引力,而这会影响到队伍的凝聚力。

 这些问题迫使我们思考:如何培养法官的职业认同感,如何提振法官的精神?我们认为,举办年度颁奖典礼就是一种尝试。

 法周刊:听说颁奖典礼时,法官能像明星一样走红地毯。为什么会采用这种方式?

 陈斯:这是我们颁奖典礼与传统表彰形式的不同。传统表彰主要是宣读表彰决定,颁发获奖证书,形式和内容都比较单一。

 我们的年度颁奖典礼在内容和形式上都有所创新:现场播放法官的先进事迹,客观再现法官业绩,让众人评说;法官发表获奖感言,谈心得体会,供大家分享;场面庄重、感染力强,法官着盛装、走红地毯,展现法官的荣誉、集体给予的肯定和同事的尊重;积淀一种文化,在法院内部形成一种鼓励先进、崇尚个人价值的文化氛围。

 精神培育日显重要

 法周刊:在建设法院文化中,为什么要重点培育法官的精神文化?

 陈斯:司法核心价值观为法官职业操守提出了明确的要求。但如何将这种核心价值观融入法官的具体行动中,这不仅仅是法官个人思考的问题。

 法院作为一个组织,最重要的就是要培育一种法官能够将这种价值观付诸行动的精神文化。这种精神文化是法院文化体系的核心。只有找准了这个核心,才会找到法院文化建设的思路与方向,解决法院文化建设“为谁建、怎样建”等根本问题。

 我院为引导干警树立司法核心价值观,着力建设以人为本的法官精神文化,从培养法官的个人认同感、集体认同感和职业认同感着手。

 法周刊:培养法官的个人、职业和集体认同感,东莞第一法院有哪些具体举措?

 陈斯:我们首先设计出培养干警职业认同和个人价值认同的文化元素。如提炼出“厚德、笃行、博学、创新”院训,作为凝聚队伍的精神内核和行动指南;制作法院院徽,作为我院的精神文化标识;制作院训墙、法官宣誓墙,将法官行动指南刻在大堂墙壁上,让干警时刻铭记于心;组织青年法官集体宣誓,让青年法官牢记职责与使命。年度颁奖典礼则侧重培养法官的职业尊荣。

 其次是通过开展各种常规性活动提高干警的集体认同。如成立以提高党性、增强党员身份认同的党员活动俱乐部;每年举办体育文化节,开展辩论赛、才艺展示大赛、趣味运动会等活动,倡导“健康生活、快乐工作”理念;组建太极拳、羽毛球、游泳等运动协会,倡导健康向上的生活方式。

 个人价值应受重视

 法周刊:要培养法官“三个认同”的精神文化,着力点在哪里?

 陈斯:很多人在选择法官职业之初,有憧憬,有抱负。工作后,如何让他们保持这种热情,是一个容易被忽视的问题。法官的职业尊荣并不是来自法官这个称谓,而是法官工作所带来的社会意义。

 法官个人价值可以通过三个方面体现出来:

 当事人认可。当事人体会到法官的公正高效,这认可不能苛求,但每个法官都可以追求。

 法院认可。法院是法官的事业之家。家长对孩子成长的记录、鼓励与帮助,是孩子顺利成长不可或缺的条件。如果一个法院不能正确对待法官的工作业绩,势必会直接影响法官的工作积极性,影响法官的创造性。集体认可实际也是同事之间的一种认可。

 自我认可,即法官对本人工作价值的理解评价。具体为法官的工作数量与质量,即法官通过个案对社会的付出以及对这种付出的满足感。这是法官自我价值实现的基础,会影响到法官的工作态度和方法。

 培养法官“三个认同”的着力点就在于,法院应尽最大努力去帮助法官最大限度地实现个人价值。

 法周刊:东莞第一法院是如何为法官实现个人价值提供机会和成长条件的?

 陈斯:我们要打破法院行政化构建对法官培养的局限,克服行政职别低对法官成长形成的“天花板”效应,为年轻干警快速成长提供一条有别于常规的、尽可能提升综合素质、从专业方向能够不断发展的创新型人才发展之路。

 这条路就是:从定期将书记员培训成合格的法律从业者开始,到将青年法官培养成业务能手,再到将优秀法官选拔为审判专家。

 为给法官顺利成长创造条件,我们创新了一个全员培训模式,打造了两个平台。一个平台是旗峰法律讲坛:我们邀请了王利明、梁慧星、朱苏力、张明楷等十多位知名学者先后给法官授课,开拓法官理论视野。讲坛内设的“法官论坛”则已成为我院法官内部经验交流的平台。

 另一个平台是与东莞市法学会共同成立的司法实务研究中心。这是东莞市法学会在我院挂牌的一个学术性研究机构,整合了东莞地区应用法学研究力量,共同破解司法实务难题。

 我们建立了三个机制:一是与高校建立“双向交流机制”。我院与西南政法大学签订了《关于联合开展人才培养与实践教学的方案》,建立定期输送审判专家进高校交流学习与引进博士进法院挂职锻炼相结合的“双向交流机制”。该机制为法院与高校联合培养人才提供了一个全新的模式。二是实施竞争性人才选拔机制。我院连续两年创新人才选拔程序,激发了队伍的活力。三是建立重点调研课题与庭室常规课题相结合的调研机制。

 我们还实施了四项举措:与科研机构合作组织高水平的研讨会,启动业绩档案工程,出版实务丛书,成立博雅书社,为人才全面发展提供条件。